洪漠如:雪域茶事,不谈茶的茶日常
纪念释迦摩尼成佛的藏戏活动
前几天就约好了果洛龙恩寺的洛桑活佛,想要近距离的接触一下他日常里的熬茶生活。龙恩寺在果洛甘德,距玛沁不远。我从玛沁出发,坐公共交通,在甘德下车。然后再乘坐街边跑乡镇的小车去往龙恩寺。青藏高原腹地,懂汉化的人越来越少。但是还好,这里已经抵近四川了,街边“川”字牌照,川菜馆有不少,需要咨询什么问题,走进去用四川话就能顺利沟通。
大风起兮
从甘德到龙恩寺的路上,一个河谷草滩,牧民的居所稀稀落落的散布在草滩上,牦牛在草滩上娴静地啃着青草。雪域高原,是一个不能缺失信仰的土地,从甘德到龙恩寺一路上还会经过两个规模较大的寺院。在车上,远远的就能看见,雪山下,红墙金顶。寺院周边还分布着民居。我以为这一带就只有龙恩寺一个寺院,所以每次远远的看着寺院的那种标志性风格心里就很激动,以为目的地到了。但司机很淡定的从寺院前驶过,又提醒我目的地还没到。在龙恩寺旁边,还有一所职业技术高中,这种组合给隆恩寺周围带来了不小的人气。
与洛桑活佛
我原以为今天是龙恩寺这里赶集,等到了寺院,寺院里的师父说,今天是藏历4月15,是释迦摩尼成佛的日子。寺院组织了藏戏表演,方圆百十公里的牧民都带着小板凳,拧着暖水瓶赶来了。暖水瓶里装的是奶茶,藏袍里随身带着木碗,再配点馍,这样一家人出去一天都不用犯愁。
藏戏表演的是释迦摩尼成佛的剧目,形式上有点像现代话剧。提早录好了音,演员在现场只需要表演动作。传统藏戏和京剧很像,用面具代替脸谱,舞台上一个面具就做了角色定位,表演手法夸张,但喜欢的老百姓会如痴如醉。
大雨之下,演员和观众都没有离场
从现场来看,这出剧目是很受欢迎的,老百姓很有秩序的围成了圈,静静的观摩。雪域高原上,时而晴时而雨,大雨来时,大家撑着伞看,太阳出来时,两个袖子从藏袍里退出来。不管外界环境怎么变化,他们看得可谓是如痴如醉了。演员也很敬业,风起雨落的时候,穿着单薄的衣服依然冒雨坚持表演。
这对于汉人来说,可能仅仅是一出剧,而且剧情大家都已经烂熟于心了,但是他们还那么坚持。表演者和观众都很坚持,完全把突然来临的狂风暴雨置若罔闻。这种态度,让我震撼。在老辈京剧人的观念里,只要开唱了,就算台下一个观众都没有也要把戏唱完,因为没有人看,但是三界六道众生中孤魂野鬼大罗神仙有可能在看。人的视野所不及,但并不代表没有意义。老辈人,其实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耐人寻味的传统。
带着奶茶、酥油、糌粑出行的牧民
较之于内地,我们很少和家里人一起去参加这么大规模的群体活动了。不管是什么年代,他们出行的标配好像一直没变。这类活动在这里,算是大众娱乐,没有太多的宗教规矩在里面。所以来到现场的牧人家庭得事先安排好这一天的生活。据寺里的一位师父介绍,如果是赶上大法会,寺院会组织熬茶。信众们带着茶、带着鲜奶千里迢迢赶来,把这些东西交到寺院算是一种功德。然后寺院会统一组织熬茶,在大法会最后,热腾腾的奶茶端出来,大家从怀里掏出木碗,师父提着个大茶壶,一个一个的满上。
老阿妈还问我要不要来一碗
在这个时候,喝一口奶茶,然后把随身带的青稞炒粉抓一把放进碗里,再放一小块酥油。吃的喝的高脂高蛋白和解脂去腻的东西混在了一起,喝到最后仰起脖子把奶茶全部饮尽,碗里的炒面已经被浸润了,这时候伸手进去揉巴揉巴,捏成团,一碗丰富的内容转瞬之间全部吃进了肚子。在雪域,这种对于茶的日常消耗在他们眼里平淡无奇,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牧人家里也确实是这样。但是当这片辽阔的土地,因为同一种生活方式爆发出对于茶的强烈诉求,那一瞬就变成了现象级的诉求。特别是整个雪域高原,原本并不产茶,还需要仰仗远距离的运输供给。这种现象级诉求在这个时候被无限放大了。
活动现场
所以,这几百年来,在内地朝堂上,那些能臣干将无数次讨论过茶与边政的问题。致力于仕宦的年轻人,也必须熟悉茶马政治。这个问题在民国时期也经历过很激烈的探讨,在西南地区,有一本《边政公论》的刊物,里面不乏一些大师在探讨茶马边政。最近一次历史性热潮,应该是十年前对于茶马古道的研究。不管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