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华格加在北京领取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瞬间,这位爽朗的藏族汉子再也无法掩饰他内心的激动和感恩。
为村民宣讲政策是华格加的工作日常。
对村民来说,华格加就是他们的亲兄弟,他熟悉村里的所有人,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扎西摄
华格加坐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大厅,淳朴的目光显得有些羞涩。这位来自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拉乙亥麻村,粗犷豪放的藏族汉子,此时却拘谨地用手不停抻着衣角,他没有想到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会颁发给他,为了表达礼貌和敬意,他特意穿上了漂亮的藏服,他觉得自己的普通话说得不好,担心主持人听不懂,坐在座位后面不想露脸,一道道汗珠在脸上流。拉乙亥麻村坐落在青海湖畔的尕海草原上,尕海因草原深处有一湖而得名,藏语叫“措琼秀莫”,意为“小富裕湖”,汉语“尕海”,是由藏语“措琼秀莫”中的“措琼”意译而来。这个神奇的湖,是滴滴雨水汇聚的湖,有丰沛的雨点,才能彰显她最迷人的风姿。
第一次见到华格加是在单位办公室,那是十年前的事情了。事情还得从头说起: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办公室走进三个外地口音的人,说他们是某建设项目的施工方,要国土部门带领进驻倒淌河镇的拉乙亥麻等几个村,同事查过资料后,对他们说“这个项目不符合现行的土地规划,也没有收到任何申报材料,请你们先行报批。”两个年轻人口无遮拦地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有啥可报批的?”“这荒山野地,穷乡僻壤,不是我们,谁会来?”年长点的人走出去打电话。不一会儿,老局长匆匆走进了办公室,赔着笑脸给他们解释:“你们先要报批,不然造成违法用地,会追究责任。”“报批个啥,离了你们,我们照样施工。”他们骂骂咧咧扬长而去了。
星期一早上上班,那三个人已经站在楼道,衣服上又是泥又是土,样子很狼狈。原来他们在拉乙亥麻村的草场扎下帐篷,用推土机推掉草皮施工,半夜里来了一帮牧民,把他们赶出了草原。他们希望局里协调把机器要出来。老局长给村书记华格加打了电话,一会儿,楼道响起噔噔的脚步声,华格加来了,他肩膀宽阔,理着平头,两道浓眉下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这是一个硬气爽朗的高原汉子,他对那几个人声音洪亮地说:“机器可以拉走,没有任何手续,破坏草原植被,这是绝不允许的,我们的家园,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守护它,希望你们,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回忆,什么都不要带走!”那天,华格加给我和同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就这样相识了。
拉乙亥麻村的孩子
青海湖以南,倒淌河向西,是美丽的尕海草原,隆宝赛钦山下,错落有致的藏族村庄,就是拉乙亥麻村。拉乙亥麻是藏语“热要玛”的谐音,意为“下渡口部落”,这里群山簇拥,黄色的油菜花,绿色的青稞地,一条小路与外界相连,经幡在随风飘动,尕海的波光在蓝天白云下,满怀情感地随着季节而变化。华格加就出生在这里,乡亲们亲昵地称他“华宝”。这个坐在草滩上,看上一场露天电影就欢喜雀跃的孩子,渴望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他在拉乙亥麻村上完小学,在环湖民中读完中学,年,考入了西北民族学院少语系文秘专业,在大学四年美好的时光里,他的老师希望他,一步一个脚印,珍惜时光,刻苦学习,成为有用之才,将来更好地回报自己的家乡。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回了共和县,在石乃亥等乡镇担任秘书。在下海经商的浪潮里,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选择:放下金饭碗,寻找更为广阔的世界。经过几年跌宕起伏的创业历练后,华格加积累了财富,成了草原上的“小老板”。
年冬天,倒淌河镇和拉乙亥麻村的干部,来到了华格加的公司,原来拉乙亥麻村党支部书记多加就要离任,他想让一个有担当有作为的人继任。他认为华格加是从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有能力带领父老乡亲们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突如其来的事件,让华格加不知所措,接手村里的事务吧,就会影响企业的良性发展,自己也过惯了优越的生活,还能吃苦吗?不接手吧,又有些于心不忍。父亲知道后,语重心长地说:“华宝啊,回村里做事,一切就得从头开始,村里的情况我熟悉,你付出的努力,也许得不到回报,你要三思而后行啊!”华格加的心情格外沉重,人生的许多选择,不在于千山万水,而在于咫尺之间。几天后,冷郭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再一次找到了华格加。华格加知道自己不能再推辞了,他不能忘却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也该有一个男子汉的担当,他担任了拉乙亥麻村的党支部书记。
拉乙亥麻村是原拉乙亥麻和措卡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人心有些涣散。华格加和村两委班子,手捧哈达一户一户地请村民们提意见,与大家交心,动员大家互帮互助,共同为贫困户捐款16万元,让他们眼前的生活有了着落。华格加深知困难家庭学生读书难,拿出10万元资金,设立“拉乙亥麻村教育助学基金”,给在读的30名大学生每人每年资助元,帮助27名辍学少年重新走进了学校。他还担任了村幼儿园40名孩子的园长。他发现有的村民,因为经济困难贷款,为了还贷,又不得不低价出售自己的牛羊。为了遏制这样的恶性循环,他垫资万元,集中还清了所有人的贷款。
村里15米宽的牧道,被各家的网围栏挤得只剩两三米。华格加首先劝父母把多占的牧道让出来,父母想不通:“又不是我们一家,为什么我们先带头?”华格加说:“我是书记,我们家的网围栏不拆,谁家会先拆?”他动手拆了自家的网围栏,各家各户也主动拆除了。他出资30万元,重修了坑坑洼洼的村道,结束了晴时一身土、雨时一身泥的历史。亲戚们想华格加回来,可能有些好处,但他了解情况后,先把表弟的低保给取掉了。
五社村民索科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他沾上了赌博的恶习,输了8万多元,华格加找到无所适从的索科:“赌博是无底洞啊,输出去的钱,是赢不回来的,从来没有人靠赌博发家致富。”他劝索科在倒淌河镇做买卖。索科听了华格加的话,起早贪黑经营生意,他本来就聪明,一年就赚了8万多元。华格加趁热打铁,制定了《拉乙亥麻村村规民约三十一条》。有一年,国道拉乙亥麻路段发生车祸,肇事车辆轧死了拉乙亥麻村一户牧民家的50只羊,按照当时的市场价,一只羊的售价在元左右。这个牧民却按每只羊1元的价格,让对方进行了赔偿,华格加知道后,责令村民按照村规民约,退还多收的赔偿金。肇事司机拿着钱,激动地说:“我跑了这么多年的车,第一次碰见这样的事,拉乙亥麻村了不起!”
八月的草原,风光秀丽,牛羊肥壮,拉乙亥麻村举办了首届农牧民赛马会,设了12万元的赛马奖金,一等奖2万元。海南州和其他地方的赛马高手踊跃参加,四面八方的人们也都纷纷赶来,观看骑马射箭,聆听欢乐的歌声,品尝醇香的美酒。拉乙亥麻村在会场周围搭建了整洁美观的帐房,组织全村藏餐手艺好的牧民,在草滩上开起了饭馆,三天时间里,仅饭馆的营业额就达到50万元,牧民们学会了抓住家门口的商机。为了让牧民打工挣点钱,华格加从自己的工地上拉来材料,在村里给大家培训,盖了拆,拆了盖,几起几落,牧民们掌握了技术,一些地方的工地上开始有了拉乙亥麻村人的身影,打工的牧民人均收入达到四五万元。
拉乙亥麻村的主心骨
拉乙亥麻村是一个传统的牧业村,全村共有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1户人。因人口多、草场小,老百姓的生活徘徊在贫困线上。在茫茫夜空下,华格加默默地走在村里,转身望一眼脚下这条通往村外的路,他记不清走过了多少次,有过多少梦想,有过多少痛苦,洒下了多少汗水,前方又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它的希望在哪里?他认为拉乙亥麻村要真正脱贫,首先要打破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一定要成立合作社,从传统畜牧业走向现代畜牧业,扩展牧民的增收渠道。
“搞合作社?又要回到吃大锅饭的年代吗?”年近七旬的老书记先公加惊讶地问华格加。华格加首先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他带领60个牧民到外地考察,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景象,让从未走出草原的人们大开眼界。回来后,华格加又带大家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参观,看到当地的合作社搞得风生水起,人们心头的顾虑烟消云散了,全部加入了合作社。世上没有天赋异禀,只有不断进取。华格加在这张“白纸”上,纵情描绘着一幅幅牧归图。拉乙亥麻村合作社分了畜牧业、种植业、牛羊育肥、劳务输出小组、第三产业五个经营小组。全村的牲畜由畜牧业经营小组管理,由40人代牧,按规定支付放牧员工资。全村0多亩耕地按亩入股,由种植业小组实行规模化经营,合作社与酒厂签订了青稞收购协议,解决了销售难的问题。争取项目资金,修建了小畜棚40座,大畜棚6座,集中饲养头母牦牛,日产鲜奶公斤,注册了“草原牧歌”这一商标,把牛奶加工成酸奶,包装后销往青海湖景区及西宁的各大超市。草原牧歌,是这片辽阔的土地,留给华格加的思乡曲,也是乡亲们走向富裕的奋进之歌。
华格加鼓励牧民进县城定居。索南才让卖掉家里的牛羊后,在县城的金安小区开了家酸奶店,年收入9万多元,他收购了村里15户牧民的牛奶。蓝天白云下,拉乙亥麻村悠扬的藏歌飘扬,时而热情奔放,时而古朴苍凉,诉说着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岁月虽沧桑,希望却永在。华格加给大家担保贷款,在倒淌河镇修建了54套商住楼,让人们自主创业,五十多岁的土旦太经营着两家汽车修理厂和一家机油店,年纯收入超过了50万元,厂里的十几名员工都来自拉乙亥麻村。土旦太说:“这在几年前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我在一家汽车修理厂打工,学到了技术,就想自己开店,但家里困难,拿不出钱,书记知道后,向银行做担保,帮我贷款35万元,支持我办厂,才有了我的今天。”
华格加的奋斗目标并未止于此,拉乙亥麻村还有部分贫困户盖不起新房。华格加想和富裕的村民一起捐款,凑足万,给这些人安个新家。老党员才保笑着说:“刚开始大家都不同意,可书记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他们困难是因为缺少牛羊,你们的牛羊吃了他们牧场的草,这么多年给过补偿吗?我们算算这草场的补偿费是多少?”几句推心置腹的话,富裕户们坐不住了,带头捐款建房,就这样,贫困户全部住进了砖木结构、窗明几净的新房。
因为忙于村里的事情,华格加将自己的公司委托给他人管理。几年来,为了村里发展和解决乡亲们的困难,他累计捐助了多万元,为汶川、玉树地震灾区捐款12万元,致富企业的发展一度受到影响。有人说,华格加就是个傻子,有这么多钱,何不在内地买套房,好好享受生活,在穷窝子里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落好。华格加说:“我也知道村官不好当,既然当了就要当好。这几年,我耽搁了企业的发展,经济损失也不小,但精神愉悦,心里踏实,这是啥也换不来的。”华格加家里家外的事情,全由妻子环措打理,她原是海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的一名演员,华格加从未参加过孩子们的家长会,孩子们最大的心愿,就是他能陪着他们去公园玩玩。
走出拉乙亥麻村
年9月份,华格加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长江镇挂职锻炼。他发现这里经济发达,但很多工厂面临用工紧缺的问题,而拉乙亥麻村及周边村还有剩余劳动力。从江苏回到家的第二天,华格加就召开大会,动员大家到江苏打工。有人说出了心中的顾虑:“我们出去打工了,孩子在哪里上学?老人谁来照顾?”为了解决实际困难,华格加来回奔走,多方协调,最终得到了江苏援青指挥部的支持。华格加给村民们吃了定心丸:“孩子可以到长江镇的学校就读,留下来的老人由村委会照看,只要你们愿意走出去,村两委就不会让你们有后顾之忧。”年3月27日,拉乙亥麻村和次汗达哇村的57人,踏上了去江苏务工的路途。在海通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李先才让手拿电焊机,师傅马钰荣手把手给徒弟传授技术:“你看,这个缝隙比较大,焊接时间要长一点。”附近的幼儿园里,随父母来到江苏的孩子,正在院子里玩耍,50岁的仁增项毛是他们的保育员。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孩子们坐到了饭桌旁,老师陆阳阳和蔼地说:“吃饭了!”孩子们跟着陆老师“咿呀”学汉语。
从满腹疑虑到齐心协力,拉乙亥麻村成了青海省生态畜牧业示范村。
华格加是草原的孩子,最喜欢草原上的骏马,它们有着威武的身姿、王者般的力量、梦幻般的速度,始终在奔驰中求生存。他看到火热的青海湖旅游中,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牧民,并没有得到多少红利。他准备打造藏城旅游景区项目,拉动拉乙亥麻等周边村,参与到青海湖旅游中来,用青海湖旅游带动乡村旅游,以草原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以生态无破坏的牧区旅游形式,打造环湖地区的生态休闲和观光旅游,挖掘“羌中道”“丝绸南路”“唐蕃古道”遗迹的潜藏文化价值。
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6个扶贫日,也是第27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华格加捧着“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离开北京,返回了拉乙亥麻村。我在打印店见到了华格加,他眉宇依旧俊逸,但双眼布满了红血丝。他说县上通知要来检查组,他在准备展板等,昨晚又是一个通宵。回首这些年,他感慨过得不容易,但咬牙坚持下来了。面对非议,他坦然面对,但在运筹帷幄拉乙亥麻发展方面,却力排众议,毅然坚持,终获成效,从算清牛奶账,到算清草畜账,再算清劳动力账,青海湖畔的拉乙亥麻村走上了致富之路,草原绿、牛羊壮、人富裕。
人生因梦想而精彩,在青海高原广阔蔚蓝的天空之下,无数才俊像华格加一样将自己的事业贯通于时代的脉搏,用智慧创造充满活力的牧区发展模式。挑战未来的激情融入了他们的血液和灵魂,也时刻激励着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和才华,在高原大地上辛勤耕耘,播种希望,获取成功,把“草原梦”融入“中国梦”之中。他们深知使命在肩,任重道远。
作者:赵久莲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