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氏鲜奶国家标准亟需建立活性物质指标或成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周子荑)作为众乳企纷纷涉足的领域,巴氏鲜奶对我国实现国产奶业振兴至关重要。在普及推广下,巴氏鲜奶已经成为公认的“优质乳”。不过,目前针对我国巴氏鲜奶市场的管理措施仅有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仍然缺失,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巴氏鲜奶的发展。11月26日,在首届中国奶业新鲜峰会上,巴氏鲜奶市场龙头企业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明乳业)提出,将活性物质指标作为巴氏鲜奶的“第一标准”。企业供图因“优质”受追捧随着消费者对高品质乳制品需求的日益增加,众多龙头乳企抢滩巴氏鲜奶市场。据介绍,新希望、长富等乳企先后召开新鲜论坛,光明乳业、卫岗、燕塘、风行、中垦、三元等乳企早已就发展巴氏鲜奶达成共识,大力发展巴氏鲜奶成为国内乳企未来奋进的方向。巴氏鲜奶因“优质”的优势受到众多乳企的追捧。据介绍,巴氏鲜奶为%优质纯生牛乳,不含复原乳,同时巴氏鲜奶富含原奶中的可溶性钙等活性营养物质,并具有原奶的天然风味和口感。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王俊勋在首届中国奶业新鲜峰会上表示,巴氏鲜奶等低温乳制品既可保证安全饮用,又可最大限度保留牛奶中的活性物质和天然营养,堪称完美的乳制品。大力发展巴氏鲜奶等低温乳制品对推动我国奶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奶牛养殖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从世界发达地区的巴氏鲜奶消费情况看,数据显示,各个国家巴氏鲜奶在其液态奶产业中占比表现为:加拿大99.9%、美国99.7%、英国99.5%、日本98%、韩国98%、澳大利亚92.6%,而我国占比仅为14%,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刘亚清在“首届中国奶业新鲜峰会”介绍,目前,我国总体具备生产巴氏鲜奶的基础和条件。发展巴氏鲜奶有利于推动我国奶源基地建设,有利于促进奶牛养殖,有利于提升奶业一体化程度。经验证明,发展巴氏鲜奶是我国奶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动力。国家标准缺失出于对巴氏鲜奶产业前景的看好,以普及巴氏鲜奶为重点的国家优质乳工程项目自年开始启动。据介绍,国家优质乳工程从创建优质乳标识制度、推动奶牛养殖技术升级、全面实施乳制品加工工艺标准化监管三方面入手,以高于欧美地区的行业标准,从巴氏鲜奶品类切入全产业链的角度,在我国全行业范围内展开。目前,优质乳工程在我国的推广如火如荼,并带动我国巴氏鲜奶市场的发展。数据显示,今年共有25个省份50家乳品企业加入优质乳工程,巴氏鲜奶年产量已经达到31.7万吨,占规模以上乳品企业总产量的60%以上。而年,我国市场供应的巴氏鲜奶仅有6.4万吨。在年第一届中国优质乳工程发展论坛上,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首次将国家优质乳工程的核心标准明确为天然活性营养。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副理事长顾佳升表示,巴氏鲜奶是优质乳工程最具代表性的牛奶品类,这是因为所有品类中,巴氏鲜奶对奶源的品质要求最高。若要生产优质巴氏鲜奶,原料奶需要达到优质乳工程制定的“特优级”标准,即乳脂肪≥3.3%,乳蛋白≥3.1%,体细胞数≤30万个/ml,菌落总数≤10万CFU/ml。值得注意的是,该标准仅是巴氏鲜奶的行业标准。目前,我国仍没有针对巴氏鲜奶市场出台的国家标准,这成为限制我国巴氏鲜奶发展的一大障碍。活性物质指标或将成“第一标准”在首届中国奶业新鲜峰会上,包括光明乳业、新希望、卫岗在内的巴氏鲜奶生产企业呼唤针对巴氏鲜奶的国家标准出台。就目前而言,活性物质指标或将成为巴氏鲜奶的“第一标准”。光明乳业董事长濮韶华在该峰会上介绍,欧盟的巴氏鲜奶标准明确要求巴氏鲜奶中的乳过氧化物酶为阳性,即必须要检测到乳过氧化物酶。乳过氧化物酶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活性营养物质,也是巴氏鲜奶过热程度与否的重要标准;美国的巴氏鲜奶标准则包含了巴氏杀菌等温度组合。其中,杀菌温度最高的组合是度0.01秒。在参考了其他国家巴氏鲜奶标准,光明乳业最终选择了75摄氏度15秒的杀菌工艺,以及4摄氏度7天的鲜奶保障组合。据介绍,在75摄氏度的条件下,牛奶中最耐热的致病菌可被清除,同时可最大限度保留牛奶中的活性物质。不过,当温度逐渐超过75摄氏度时,牛奶中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等活性物质将逐渐变性。温度达到80摄氏度时,牛奶中具有调节免疫、抗氧化等功能的乳过氧化物酶将几乎完全失活。此外,濮韶华联手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政策体系处处长窦鹏辉、农业农村部农垦局农业处处长王林昌、中国农垦乳业联盟主席冯艳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办公室主任庄严、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副理事长顾佳升、农业农村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常务副主任郑楠发布了七个优质巴氏鲜奶的团体标准。王加启表示,“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系列团体标准体系的发布,是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对光明乳业所生产的巴氏鲜奶产品进行评估的结果,这个标准的发布是突破性的,给乳企提供了提升鲜奶品质的重要手段和依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6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