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媒体盘点了最能代表某一地区的夏日饮料,比如北京北冰洋、西安冰峰、重庆天府可乐等。若把饮料这一品类再细分,其实牛奶也是很能体现地域情节的。比如北京大妞喝得最多的是三元,土生土长的新疆丫头子爱喝西域春、天润等新疆品牌的牛奶,东北人民喝完达山,西北人民喝夏进,而要说上海小囡们最爱喝的牛奶,绝对是光明牛奶。
据说从选择牛奶这件事,就能看出一个生活在上海的人是不是真正的土著。从小就生活在上海的人,要么喝进口牛奶,要么只喝光明牛奶,不会再有其他选择。
外地人理解不了魔都人对光明牛奶的执着
清晨打开奶箱,取出一瓶带着湿润水气的光明牛奶大口喝下,是上海人习以为常的事情,也是他们最平凡的小确幸。光明牛奶,上海人从小喝到大,而且在家喝,去到外地也要喝。若碰巧到了某地买不到光明牛奶,就是上海人最真实的乡愁。
除了生鲜牛奶,光明的奶砖也是一代上海人的童年记忆。光明奶砖是冰淇淋,不是雪糕,四四方方的一小块装在纸盒里,没有棒儿,要拿小勺挖着吃。奶砖表层微微化开时,是最佳品尝时间段。相对来说,白雪冰砖口味清爽,白熊冰砖奶味更浓,每个孩子都有一款自己的最爱。
至于后来物质条件更好了,上海人就拿冰砖跟其它各种食材组cp:比如光明牛奶和白雪冰砖一起用榨汁机搅碎,就是香草味奶昔;冰砖放在咖啡上,就是雪顶咖啡;还有可乐、雪碧、啤酒、跳跳糖等各种组合,这些怪异的组合是什么味道只有亲自尝过才知道了。
光明是地道的上海品牌
上海人对光明牛奶的热爱,既因为这是一个本地的老牌子,又有一点情怀因素。物资匮乏的年代,光明牛奶对于上海人来说意味着价廉物美有营养。而且难得的是,这个老牌子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初心,品质一直没变。
80年代牛奶工厂车间“光明”这个品牌确立于年,历史比现在市面上的绝大多数牛奶都要久远。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冷饮的美商海宁洋行更名为“益民食品厂”,为了区别于此前的品牌,食品厂推出新品牌“光明”。最初光明延续过去的业务,生产冰砖、棒冰、冰淇淋等冷饮,后来才拓展到牛奶领域。
诞生于十里洋场的光明,最初为了宣传,做了件如今看来也是很洋气的事。光明改装了一辆汽车,车头贴着“光明问世”四个大字和火炬形商标,车上的几名工人用大喇叭向路人宣传,汽车缓缓开过上海的繁华路段,一举成名。
近现代很长一段时间内,绝大多数中国人没有喝牛奶的习惯,尤其在吃不饱饭的年代,喝牛奶完全是一种奢侈行为。但上海开放口岸早,当地人对外来文化和生活习惯接受程度高。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外商将荷兰黑白花奶引入上海,当时外商在沪杭周边建了许多奶牛牧场。
民国时,因为商人促销,不少上海人养成了喝牛奶的习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上海人也没牛奶喝了。困难时期过后,光明乳业的前身上海牛奶(集团)公司为落实市政府的“菜篮子工程”,将分销网点铺遍整个上海市区,解决了上海市民“喝奶难”的问题。这一举措让光明在上海成为牛奶的代名词。
清末卖牛奶的人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包装更方便的牛奶开始普及。弄堂口的铁皮奶箱、穿着制服骑车送奶的工人逐渐消失了,但那些都是上海人关于牛奶的记忆。
光明失宠了吗?
如今市面上多数牛奶都能常温保存,但光明一直支持巴氏杀菌技术,牛奶只能低温保存且保质期更短。上海人一时难以接受常温奶的口感,光明的低温鲜奶依然是上海市场的主流。但由于冷链运输成本较高且受奶源地限制,光明很难走出去。
送奶工人,其实这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近年来,牛奶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除内蒙古那两个占据全国市场的品牌不说,北京三元、天津海河、山西古城、河北君乐宝……都是每个地方人民的首选。哪怕仅限长三角地区,江苏有双喜,浙江有李子园,光明的市场份额非常有限。
如今光明销量下滑,其实它为了更大的市场也做出了努力,比如与大白兔联名甜牛奶,联名潮牌服饰,跟乐乐茶做跨界快闪。但各种联名品只能风靡一时,长期来看对于市场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光明乳业营收大幅度下滑,甚至媒体发文请大家“救救光明”。
困难时期凭票买牛奶只是一个品牌失去市场,并不是消费者愿意买单就能挽回的,或许还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产品和供应链有没有问题,否则的话消费者想救也救不了。当然,不管怎样,光明牛奶都是上海人心头永远的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