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胃王吃播被批浪费严重”话题引发网友热议,我们要倡导珍惜粮食,拒绝浪费,同时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比如平常我们去超市,不要买太多食品,否则吃不完会过期浪费。说到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关于食品的保质期。
其实,关于保质期,大部分人存在误解。那么保质期究竟是如何制定的?食品在保质期内就安全,过保质期就真的不能吃吗?
今天频频就给大家揭开关于“保质期”的真相。
保质期是如何定义的?
什么是食品的保质期?
根据《食品安全法》和有关标准规定,食品的保质期是指食品的最佳食用期,一般是指在生产厂家规定的贮藏条件下,能够保持食品优良品质的期限。也就是说在这段期限,食品不会“坏”。
这里的“不会坏”一般包含两层,一方面是食品的品质不变,厂家承诺保质期内,食品的外观、口感、风味等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另一方面是指生产厂家可保证食品安全性,在保质期内,正常的储存方式可以保证食品不会腐败变质,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保质期是如何制定的?
保质期由厂家根据生产的食品特性、加速实验或测试结果进行确定。
一般而言,是按照行业要求,或者跟经销商确定一个需要的保质期,然后研发人员通过改进配方、生产工艺等来设计产品。
通常是把产品在设定的保存条件下保存(有时候也通过某种“加速变质”的保存条件来推算),每隔一段时间取样,测定各个关键的指标,看是否还在设定的标准范围内。
如果在确定的保质期内,各个指标都可以接受,就用这个保质期;如果有某个指标变得不能接受,就继续改进配方或者生产工艺,直到保质期内各个指标都符合要求。
所以,同样的食品,可能不同厂商的保质期会不一样。
保质期内≠安全,保质期外≠不安全
许多人把保质期当作一个“安全保障”,觉得“没过期”就安全,“过期了”就有害。但实际上我们对保质期有着很大的“误会”。
保质期内的食品一定安全吗?
需要注意的是,食物的保质期与食物的贮藏条件和包装有关,如果没有按照厂家标注的贮藏条件保存,食物也可能提前变质。
比如说,鲜奶保质期两周,是指没有开封而且冷藏的前提下。如果已经开盖,或者放在室温下,那么就可能很快变质。
再比如饼干,在保质期内不开袋的话可以保持酥脆。但是如果开了袋,环境又比较潮湿,就会很快受潮变软,很难吃了。
过了保质期还能不能吃?
在我国,食品超过保质期后,不是说它一定就不安全了。
无论是口感还是安全性,保质期内的食品当然是最好的,但在食品贮存条件达标、包装完好、色香味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过期食品也能食用。
比如热灌装的酸性食品、水活度很低的食品、罐装食品、无菌包装的食品、冷冻食品等,这些食品中细菌和霉菌无法生长,它们即使过期了,在超过保质期短时间内,也不会变得不安全。
比如过期面包没有发霉,也没有变硬,颜色、味道、口感正常,就可以放心食用;同样,果酱、蜂蜜没有发霉,也没有酒味,看上去、闻起来、摸上去都正常,也不用扔进垃圾桶,虽然过期了,但是没有坏看上去正常就还是能吃的。
而那些生鲜的食材,以及没有完全杀菌的食品,如果没有完全抑制细菌生长的措施(比如冷冻、真空、防腐剂等),就会很快变质,如鱼、奶、蛋类、糕点类,尤其是油、糖含量较高的食物,如果超过保质期了,最好不要再食用。
以下视频来源于
胡狼工作室
01:14▲食物过期一两天还能不能吃了?(央视频号:画渣花小烙)
温馨提示:常见食品的保质期
罐头、糖果、饼干:1年或更长。
方便面、无菌包装的牛奶果汁:6个月至1年。
真空包装并冷藏的熟食品、速食米饭:90天至半年。
灭菌包装的肉食品、鲜鸡蛋:30天至90天。
酸奶、点心:16天至30天。
牛奶、主食、未灭菌熟食、未灭菌盒装豆制品:少于15天。
如何让保质期延长?
作为消费者,我们都想食物永远不会过期就好了,但那是不可能的。不过,如果采取一些适当的方法,有些食品还是有可能延长保质期的。
冷
标明“贮存条件为室温、保质期为1个月”的食品,放到冷藏室可能3个月都不会坏。这是因为温度降低延长了保质期。不过需要将食物提前切成小块,吃一块拿一块,否则拿出来的食物温度反复变化,也易变质。
酸
酸度会影响细菌生长速率,且酸度越高,微生物就越难生长。果蔬汁中加些柠檬汁,可以让果蔬汁的存放时间变长。
盐
盐是天然防腐剂。当食物中盐溶液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微生物在高盐失水环境下则难以生长,相对能够达到延长保质期的目的。
好了,长期依赖保质期来判断食物的人,想必也有了新的认识,一部分被扔掉的食物,实际上还是可以食用的。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加之极端天气和蝗灾影响,目前许多国家都出现粮食危机。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保障粮食安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让我们一起呼吁: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