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制茶饮行业专题报告新火试新茶,拥抱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证券,姜娅、杨清、刘济玮)

赛道升级开启高速增长

居民收入提升是基础推动力

参考美、日消费变迁,可以总结出消费升级的一般路径,即从大众消费到品牌化消费,再到理性回归的个性化消费时代,需求端结构变化是供给端升级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处于品牌化消费和个性化消费共生发展的阶段,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和消费理念改变为现制饮品行业提供了快速增长的催化剂。

年初至年末,中国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1,元增长至30,元,年增速稳定在9%左右,高于GDP增速。与此同时,家庭收入和资产分布分化较为明显,-19年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虽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一直高于0.4这一国际警戒线标准。居民收入提升但结构分化,造成明显的消费分层现象。高线城市总体已经逐渐步入理性消费时代,中产人群不断扩大,成为高线消费的中流砥柱,收入分化和高房价产生的挤出效应等都使理性回归成为消费升级新阶段的重要趋势。相对低线的市场消费升级则以品牌化为核心,一方面房价上升的财富效应大于挤出效应,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提升;另一方面,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带动消费水平提升。

居民收入提升是现制饮品行业发展的基础推动力。根据Euromonitor的分类方法,咖啡市场发展的驱动因素包括品质追求、收入增长、人口增长、生活方式四种。类比而言,我国现制饮品行业目前主要属于收入驱动市场,可选属性仍然较强,需求存在一定弹性,客单价和消费频次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密切相关。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25-35元/杯的饮品日益为人们接受,现饮产品的价格带也基本实现5-40元/杯的广泛覆盖。

细分来看,收入分化带来的消费分层现象在现制饮品行业表现得较为明显,高线市场渗透率显著高于低线,正逐渐由收入驱动向品质驱动转变。根据瑞幸咖啡招股书,年我国一二线城市人均现磨咖啡消费量为3.8杯/年,而三线及以下城市仅为0.6杯/年;根据产业信息网数据,我们测算年一二线城市现制茶饮人均消费量达18.3杯/年,三线及以下城市仅5.9杯/年。

基于人口出生率以及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趋势判断,未来五年,90后成为25-35岁区间内的成熟消费者,伴随经济自主权和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大,预计将为消费产业带来人口结构红利。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人口年龄结构数据测算,90后人口规模约为1.84亿,Z世代人数约为2.27亿。

90后是现制饮品消费的主力军,占现制茶饮和现磨咖啡消费者比例达一半以上。冲调奶茶和现磨咖啡上世纪90年代进入大陆市场,90后的成长过程恰好是这两类饮品进行市场培育和逐渐普及的关键阶段,其中奶茶更是一开始就瞄准学生市场,凭借低廉的定价、新奇的口味占领了广大90后消费群体的心智,产生了一定的品类粘性。90后消费能力的提升、对消费体验价格比的重视以及个性化的消费态度,都将促进现制饮品规模继续扩大。

现制饮品消费发展的可参考路径。中国大陆咖啡市场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年人均咖啡消费6.2杯,远低于美国(.3)、中国台湾(.4)、中国香港(.5)以及日本(.0)。其中,由于消费习惯尚未形成,现磨咖啡占比较低,年均消费量仅1.6杯/人。从门店覆盖密度来看,目前,中国大陆约有10万家咖啡店,每百万人平均拥有门店数为71家,而根据Statista,年美国有37,家咖啡店,每百万人平均拥有门店数为家。

与之相对的是快速增长的市场规模和较高的行业天花板。根据沙利文(转引自瑞幸咖啡招股书),-18年中国咖啡市场体量由亿人民币增至亿人民币,CAGR达29.5%;同期全球咖啡市场规模CAGR仅为6.5%。

消费结构上,中国呈现出速溶为主、现磨高速增长的态势。全球范围内现磨咖啡销售占比为70%,目前我国咖啡消费仍以速溶为主,现磨咖啡占比仅四分之一,低于成熟咖啡市场(美国80.7%,日本63.1%)。随着消费升级,现磨咖啡占比不断提升,-18年消费体量CAGR达46.9%,高于全行业增速,人均消费杯数也由年的0.3杯提升至年1.6杯。沙利文预测,年中国现磨咖啡市场收入规模将达到亿元(转引自瑞幸咖啡招股书)。

同处亚洲的日本经历了三次咖啡浪潮,形成了深厚的咖啡消费文化,人均消费量比肩欧美。市场变革的背后,是经济发展带来的需求迭代。日本的第一次咖啡浪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二战后日本恢复咖啡进口,速溶咖啡和罐装咖啡走入日本家庭,雀巢风靡全国。这一时期(-)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GDP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5.2%,与此同时,国民饮食结构迅速西化。经济、文化双重作用下,咖啡豆进口量也快速提升。第一批咖啡世代便产生于-年间,日本逐渐成为“每日咖啡”国度,其第二、第三次咖啡浪潮几乎与世界同步。

咖啡人群迭代带来了新的消费驱动力。随着咖啡世代步入老年,消费主体变化,日本咖啡市场在近十年经历了需求迭代。消费者对咖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罐装咖啡不再能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由此带来现磨咖啡的增长,定位于不同价格段的精品咖啡和便利店咖啡崛起。

我们认为,日本的咖啡行业可以为我国现制饮品行业发展路径提供启示:(1)经济增长和收入变化是现制饮品消费增长的首要驱动因素,人群迭代是现制饮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饮品消费习惯的形成需要一定时间,但形成后具有世代持续性,这也反映了嗜好性饮品消费粘性高和生命周期长的特征。

相比咖啡,中国茶文化深厚,且消费者在粉末时代和街头时代已经养成了奶茶消费习惯,从饮用文化和口感偏好上,茶饮的市场基础更优。街头奶茶凭借低廉的价格和随处可见的门店帮助现制茶饮快速完成初步的市场培育,品类普及度高于现磨咖啡。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测算,中国咖啡市场的总规模(咖啡门店销售额+咖啡豆销售额)在年将达到2,亿元,而茶饮市场的总规模(新式茶饮门店销售额+传统茶叶销售额)在年将达到4,亿元,为咖啡的两倍。现制茶饮市场相对成熟,增速低于现磨咖啡,但仍保持两位数水平,根据头豹研究院,新式茶饮市场-18年行业规模CAGR达20.2%(vs现磨咖啡37.9%)。国际咖啡组织指出,中国年至年与日本从年至年的咖啡消费量增长情况十分相似,此后日本的咖啡消费量经过30-40年持续大幅增长才达到顶峰,这一过程也正伴随着现磨咖啡渗透率的提升和消费量的增长。对比之下,茶饮市场虽相对成熟,但仍处于快速成长的行业红利期,增长空间亦可观。

需求变革驱动现饮升级

随着居民收入的提升,消费升级需求也自然产生。回顾中国现制饮品连锁行业发展历史,咖啡经历台系、欧美系和韩系,茶饮从粉末时代、街头时代发展到当前的新式茶饮时代,实际对应的是在消费升级背景下消费者对饮品口感、品质、健康和多样性的要求不断提高。

中国台湾奶茶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大陆市场,以冲调类和手摇类的产品形态,凭借低廉的价格和香甜新奇的口感在学生等年轻消费群体中迅速打开市场,建立起品类认知。年前后,CoCo都可、一点点等一批中国台湾品牌进入大陆市场,带来了二十多年经营总结出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和规模化管理方法,大陆茶饮行业进入标准化发展的第二阶段,茶末和鲜奶开始出现在原料中,逐步实现了对粉末奶精的替代,实现了口味的升级。然而,添加剂、橡胶珍珠、塑化剂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仍然频发。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和健康绿色消费理念的日益增强,传统奶茶已落后于市场需求,以茶叶、鲜奶、芝士、水果等为原料的新式茶饮应运而生,开启了快速增长的现制茶饮发展阶段,截至年8月,我国大陆现制茶饮门店数突破55.5万家。

具体到需求端的升级和变化,我们认为主要体现为以下趋势:

健康消费意识崛起,现磨咖啡和新式茶饮渗透率逐渐提升。消费者对食品新鲜程度的要求不断提高,促进了现磨咖啡对传统速溶和即饮咖啡的替代。在追求健康的消费新风下,传统奶茶因高糖高脂招致健康隐忧,新式茶饮瞄准这一痛点,从原料升级入手,精选优质茶叶,采用新鲜纯牛奶、淡奶、炼乳、奶油等更健康的奶制品,根据消费者需求提供不同甜度选择,加入新鲜水果、坚果等辅料,并进一步推出低糖饮品,以其新鲜、健康、绿色引领茶饮消费新浪潮。

个性化生活方式下,消费表达和消费审美重要性不断提升。进入新的消费阶段,消费者成为主角,通过消费实现自我表达的诉求日益增强,愿意为品牌态度和调性买单。“颜值经济”的兴起反映了审美在消费中的重要性的提升,消费本身成为了目的,而不再仅为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现磨咖啡和新式茶饮在品牌调性、门店打造、包装设计、营销定位等方面都更加注重审美和统一性,满足了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同时,消费者愿意为更符合审美的产品支付一定溢价,为现饮行业的高端化提供了支持。

消费属性变化激发现制饮品新需求。街头奶茶在档口出售,消费者购买后立刻离开,奶茶仅仅满足生理需求。而新式茶饮被赋予了社交属性,门店装修大多精美别致,头部品牌均开设大面积概念店,成为了很多年轻人逛街、休闲时必去的场所之一,店内逗留时间也明显变长。新式茶饮成为休闲生活的重要部分,融入年轻人的生活,消费频次增加。

轻奢型消费兴起,高体验价格比偏好推动现饮消费粘性增强。随着消费向理性回归和升级,消费者对传统奢侈品的追求热度持续下降,而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4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