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生产一滴奶,却拿国内34乳业利润,伊利

白癜风诚信医疗 http://pf.39.net/bdfyy/bdfzg/180501/6204478.html

一群孤独创业的“中年人团队”,欢迎志同道合的同志讨论分享心得~

不生产一滴奶,却可以拿走我国乳业75%的利润,这家名为利乐的瑞典企业究竟凭什么?事实上,没有利乐集团,全球90%的奶企都只能在自己家门口卖奶,国内伊利、蒙牛在20年内也基本没有可能成长为今天的奶业巨头。如果有一天利乐集团决定卡伊利、蒙牛的脖子,这两家奶业巨头立马会一夜回到解放前,在市场上将毫无竞争力!

我国奶企的心酸往事

当利乐集团还没有进入我国之前,牛奶的售卖主要是两种方式:1、奶农桶装鲜奶沿街售卖;2、奶厂玻璃瓶罐装送奶上门。这两种售卖方式导致牛奶常温下都必须当天饮用,销售半径受到明显限制,再有就是玻璃瓶容易破损,回收清洗也很麻烦。如今第一种方式早已绝迹,第二种售卖方式新希望集团一直沿用至今。

伊利、蒙牛这两家企业则是先用纸质包装,再运送到全国各地售卖,这种保存方式可以使牛奶的保质期延长到6个月,这与传统的保存方式明显不是一个量级的!大大的增长了销售半径,可以覆盖全国,甚至可以出口海外,这也是伊利、蒙牛最终成长为奶业巨头的关键所在!

利乐集团的变通

最早与利乐集团接触的是伊利集团,当时是利乐集团主动找到了伊利集团。利乐集团起先是向伊利集团兜售设备,一方面赚取设备的利润,后期还可以通过提供维修等售后服务赚钱。但这种设备太贵了,动辄几百上千万,没有几家公司买得起,利乐集团的首次尝试碰了一鼻子灰。

之后利乐集团修改了营销方案,将设备和包装材料捆绑销售,只要先付20%的钱就可以拿设备,之后每年采购一定数量的包装材料就可以了。这样的话,只需要花费1、20万就可以提前使用设备,这样牛奶企业普遍还是可以接受的,伊利就成了利乐集团的第一批客户之一。

技术壁垒高

有人说不就是纸质包装么?有那么难么?奶企为什么不自己做?奶企当然想自己做,谁会心甘情愿把75%的利润拱手让人啊?特别是伊利、蒙牛这样体量足够大的企业,贡献的利润更是客观。但这项技术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高科技人才,就连伊利蒙牛这样的奶业巨头也很难承担。

利乐集团拥有相关技术的多项专利,还有项专利正处于研发和申请中,即使咱们的奶企生产出了设备,光交专利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就像如今的华为5G一样,如果不使用华为的设备,就得付专利费,花出去的钱会比购买和使用设备本身花费还要大得多,所以说自己研发设备反而还要交更多的钱给利乐集团,这不是傻子才会干的事么?

其实这样的商业模式并不新鲜,无数的人都听过那样的故事。当年美曾经历过一场淘金热,挖金子的不一定能够赚到钱,但卖铲子的一定会赚到钱。包括今天的芯片市场也是一样,荷ASML自己不制造芯片,只生产光刻机,一样是赚得盆满钵满,想买它光刻机的芯片厂商都得排着队求它。

入驻我国的国外乳企主要有三家,分别是瑞典利乐集团,法百利公司和德SIG集团,其中利乐集团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70%,采用的是UHT超高温瞬间灭菌技术,牛奶会被加热到~℃,几秒内迅速降至常温。在保证密封无菌的情况下,将六层复合纸铝塑无菌材料灌装,然后再封盒而成。目前国内还没有企业生产出的包装盒可以达到标准,牛奶大国造不出合适的包装盒确实有些尴尬。

写在后面

利乐集团创始人鲁宾·劳辛博士曾说,包装带来节约必须超过其成本。鲁博士这种环保经营的理念还是可圈可点的,他是一位有责任感的企业家。经济的全球化分工早就被证明是是最符合市场规律的形式,所以国内的奶业巨头们还是在自己的产品上多下下功夫,别指望什么钱都想赚吧!

伊利、蒙牛忙活20年,都在为同一家外企打工,它究竟凭什么?

不生产一滴奶,却拿走国内3/4乳业利润,伊利蒙牛为其“打工”20年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3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