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周子荑文/图)截至目前,16家乳业上市公司都交出了上半年的成绩单(不包括上游牧业公司)。整体来看,今年上半年,乳企“赚钱能力”分化明显,液态奶企业净利润多出现下滑,以奶粉为主业的乳企上半年日子则好过很多。此外,随着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龙头企业品牌效应进一步增强。
北京市丰台区一家超市的低温冷柜部分产品在打折促销。
九家液态奶企业净利润下滑降价促销“贡献大”
中国商报记者统计发现,16家乳企上市公司中,有十家乳企以液态奶为主业,其中九家出现净利润下滑。在这其中,伊利、光明乳业、皇氏集团、燕塘乳业都处于“增收不增利”的状况,净利润下滑最为明显的是皇氏集团,净利润下滑幅度达94.68%。
此外,一些液态奶企业甚至出现营收、净利润的双下滑,包括蒙牛、三元、新乳业、庄园牧场、科迪乳业。例如,龙头乳企蒙牛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分别下滑5.8%、41.7%,深扎北京市场的三元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分别下滑18.43%、.06%,区域乳企科迪乳业营收、净利润大幅下滑70.67%、.09%。
业绩增长的液态奶企业只有天润乳业,其营收、净利润增幅分别为7.22%和3.32%。不过,这是天润乳业自年以来,半年报中营收、净利润增速首次回落到个位数。
对于液态奶企业净利润增速多呈现下滑态势的原因,乳业专家宋亮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核心在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消费者外出和节日馈赠减少,液态奶企业库存积压严重,不得不在疫情之后降价促销、清理库存。而疫情后消费受到影响,这导致企业促销时间被拉长,影响了企业的“赚钱能力”。
中国商报记者此前走访北京市场时发现,3月以来,伊利、蒙牛等品牌的常温奶产品经常出现打折促销现象,有的降价幅度甚至达到50%,而近两个月以来,液态奶打折促销的范围还扩展到了低温奶领域。
同以液态奶为主业伊利赚钱能力远强于蒙牛
有意思的是,同是以液态奶为主的龙头企业,伊利与蒙牛的业绩表现迥异,伊利的“赚钱能力”远强于蒙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伊利营收同比增长5.45%,净利润同比下滑1.09%;而同期蒙牛营收同比减少5.8%,净利润同比下滑41.7%。
分业务来看,中国商报记者查阅财报获悉,今年上半年,伊利的液态奶业务略有下滑,但奶粉及奶制品、冷饮两大业务收入都明显增长,奶粉及奶制品收入增幅为51.5%。而同期蒙牛奶粉业务收入下滑46.2%。
宋亮坦言,蒙牛营收的下滑与去年出售君乐宝后,今年的业绩少了这一部分收入有关。而其净利润下滑幅度明显大于伊利,一方面因为蒙牛产品的促销力度更大,另一方面因为蒙牛的奶源成本更高。
实际上,近几年以来,蒙牛的业绩不断被伊利拉远。金融数据和分析工具服务商万得(Wind)数据显示,-年,伊利和蒙牛的营收差额分别为65.1亿元、77.6亿元、.8亿元、.6亿元,逐年递增。
多家奶粉企业业绩飘红雅士利逆势下滑
与液态奶企业不同,以“宝宝口粮”奶粉为主业的企业多出现业绩飘红。其中业绩表现最好的为飞鹤、澳优乳业、贝因美三大企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飞鹤营收、净利润增幅分别为48%、57%;澳优乳业营收、净利润增幅为22.6%、32.1%;贝因美的营收、净利润增幅分别为14.78%、.22%。
健合集团则出现业绩小幅增长,营收、净利润增幅为2.6%、8.9%。值得注意的是,雅士利出现了业绩下滑,其上半年实现营收16.45亿元,同比下滑5.9%。
对此,宋亮表示,目前我国奶粉市场竞争激烈,“变相降价”现象普遍,头部企业市场布局更广,终端推广能力更强,应对风险能力更强,品牌力进一步释放。而雅士利的品牌力不足,终端消费者教育也不完善,且缺乏明星单品,从而导致其收入下滑。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雅士利收入的下滑或与年初的换帅有一定关系。据悉,今年1月,雅士利公告表示,自1月8日起,张平辞任公司执行董事、行政总裁及授权代表;同时,闫志远就任公司执行董事、行政总裁及授权代表,为期三年。据悉,闫志远此前曾担任蒙牛集团助理副总裁、常温销售管理中心总经理等职务,并没有奶粉业务相关经验。
巨头入局低温鲜奶领域超巴产品受“追捧”
今年上半年,乳业的一大亮点为龙头乳企在低温鲜奶市场“抢滩登陆”。据悉,蒙牛与可口可乐新设合营企业落定,双方将共同生产和销售巴氏奶;传统低温鲜奶领域龙头光明乳业也于不久前联手宝银集团成立了光明银宝乳业工厂、银宝光明牧业牧场。
低温鲜奶市场中,保质期长于巴氏奶的超巴产品(保质期多为15天)被“追捧”。君乐宝相关负责人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君乐宝去年推出的“悦鲜活”低温鲜奶销售较好,目前在北京、上海、河北等省(区、市)布局较广。
一直以巴氏奶生产为主的光明乳业也推出了超巴产品“新鲜牧场”。光明乳业董事长濮韶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公司推出的“新鲜牧场”主要通过便利店、奶站等渠道进行销售,目的是狙击竞争对手,扩宽公司的销售半径。今年上半年,“新鲜牧场”日销量能达到吨,带动公司渠道两位数增长。
宋亮认为,实际上,超巴技术的成本比巴氏奶更高,而超巴产品受“追捧”一方面因为巴氏奶的配送成本太高,配送半径太短;另一方面巴氏奶对上游奶源要求较高。而以巴氏奶为主的光明乳业推出超巴产品是因为伊利、蒙牛、新乳业、君乐宝等都在加码这个领域,光明乳业不想在这个业务上“掉队”。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很多液态奶企业“赚钱能力”下滑,但今年以来,多数乳企资本市场表现较优,其中,妙可蓝多、新乳业、飞鹤、光明乳业、贝因美今年以来股价涨幅都超过了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