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食俗是构成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各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浩如烟海的民俗中,饮食习俗属于物质民俗范畴,它是民俗中最古老、最富特色、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各民族食俗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反映着各民族古往今来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创造的精神面貌,是与社会发展各阶段的物质生产水平及生活方式等条件相适应的。
云南德昂族的日常食俗云南德昂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芒市和镇康县,20%左右分布在德宏州的陇川等地;其余的散居在永德、双江、耿马、保山、澜沧等县。德昂族散居于云南的西南部,属高黎贡山和怒山山脉蜿蜒伸展的地带,具有夏无酷暑、冬无飞雪、霜期短等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特点,土质肥沃,宜农、宜牧。主要种植水稻、旱谷、荞子、苞谷和薯类,种植茶叶、核桃甘蔗等经济作物。
德昂族
除种植蔬菜外,还种芭蕉、甘蔗、黄果、菠萝蜜、梨、芒果、石榴、香木瓜之类,四时皆有鲜菜和水果,颇具独特的风格。他们的饲养业也较发达,猪、牛是其主要肉食,间或猎取野物捉鱼,以调剂口味。德昂族绝大多数以大米为主食,大米不足的地方则掺食苞谷和薯类,均以蒸焖而食。善于制作粮食制品,如用豌豆制成豆粉,用黄豆做成豆腐,用大米制成米粉或磨成面制成年糕、粑粑、汤圆之类小吃。
泼水粑粑
德昂族历史上接触商品经济较早,生产的茶叶、食盐、红糖在市场上享有盛誉。饮食比较考究,用料较为广泛,擅长煮、拌、炖、春等技法,口味偏酸辣嗜凉食。嗜饮浓茶。竹笋是德昂族较喜欢的常年食品,除鲜吃外,多加工成酸笋和干笋。蔬菜主要是煮和炖,不论是青菜、豆类,都习惯配入酸笋,煮成又扒又酸的“酸扒菜”或加入油、豆豉、盐煮成杂菜,炖鸡、炒肉或烹鱼都常常要加入酸笋。
酸扒菜
德昂族善种茶,被称为“古老的茶农”,他们种茶的历史悠久,远在宋代就是茶叶的主要出售者。茶是他们的最佳饮料,也是必不可少馈赠亲友的礼品。在德昂人的神话里说他们是茶叶的子孙,因此,德昂族的成年男女都好饮浓茶,客人进家,先敬浓茶一杯。外出只需砍一段楠竹,削个斜口,放入茶叶,注入泉水,用火烧开倒出饮用,特具清竹馨香。史书记载的“谷茶”或沽茶,即酸茶,又称湿茶。制法是用鲜茶叶加入少许槟榔放入大竹筒内压实,密封筒口,让其发酵一两个月即成。食时,取出少许入口咀嚼,味酸涩但生津,有解暑清热消食之效。
酸茶
德昂族住地盛产大竹,是建造竹楼的主要材料,也是制作生产、生活用品的好原料。德昂人使用的水桶、饭盒、箩、篮、桌、篱席、扁担以至竹锅,都是竹子制作而成。
德昂族的竹子餐具
镇康县的德昂族,至今还流传着一种敬老的传统习俗——贡饭,德昂语叫“喽蚌”。一般在农历清明节后十天的傣历泼水节期间举行,年轻人都要到寨中年长的老人家里分别给老人贡饭。贡饭,除饭菜外,还送糖果、点心之类,有的还送毛巾、套头、衣服等日常用品。有时一个节日就有百十人给长者送贡品,是一种尊老敬老的美德。
制作贡饭
云南蒙古族日常食俗云南蒙古族的祖先原为居住在北方蒙古草原的牧民,其食俗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于年随忽必烈平云南的大军来到云南,原来的牧民很快变成了农耕民,其饮食习俗也从牧民的生活方式变成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云南蒙古族聚居在通海县杞麓湖畔的新蒙民族自治乡。居住地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以种植水稻为主,副业是渔业和建筑业手工业以家庭副业为主,以制作马奶酒、乳酪常见。主食以大米为主,擅长烧、煮、炒,口味咸鲜略带麻辣。
蒙古族
居住在云南通海县杞麓湖畔的蒙古族由于水产丰富,捕食水鲜成了他们的主要副食品之一。捕获的鱼,除食鲜外,还用盐、辣椒面、花椒面为佐料加工成干鱼,以备经常食用,其口味特点以麻辣为主。太极鳝鱼和煮全羊是云南通海县蒙古族的特色美食代表。
太极鳝鱼
农区以农产品为主,畜产品为辅;牧区正好相反。不论农区、牧区,均系一日三餐,早餐实惠,午餐简便,晚餐丰盛,并且都要吃肉、喝酒、饮奶茶。其食品分为“白食”“红食”两大类。“白食”,蒙古语为“查干伊德”,意思是圣洁、纯净的食品。白食主要指奶制品,即鲜牛(马)奶、酸牛(马)奶、奶酒、奶酪、奶酥、奶油、奶皮、黄油、奶渣、奶豆腐,随着农业的出现,衍生至谷物,如炒米、包子、饺子、面条、面片、炸糕、馅饼等。“红食”即肉食品,其品种多样,吃法讲究。
蒙古族奶茶
蒙古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是奶茶和奶皮子。制作奶茶时,将米放入锅里炒至稍出煳味时,放入清水和砖茶,沸后取出茶叶,加入鲜奶,沸后入盐即食。奶皮子是将鲜奶烧沸,不停地用勺扬汤止沸,使奶锅中出现泡沫,然后微火煮,让其表面凝成一层硬皮,离火凉后用小木棍将硬皮挑起放在盖帘上阴干,即成奶皮子。香甜可口,是奶食品中的佳品。将奶皮子再经提炼,即为黄油。
奶皮子
马奶酒又名马酪、马酒等。酿造马奶酒,当在青草茂盛,骡马产驹之时,开始挤马奶酿之。因此,从入伏到中秋的期间,是饮马奶酒的季节。将鲜马奶装入皮囊,用一根特制棒搅动,搅时发出气泡,变酸发酵,尝奶汁之味是辣时即可。现代制法是以鲜马奶为原料,经过杀菌消毒,再接种乳酸菌种,经若干小时发酵后而制成酸马奶。其味道醇香浓郁,与酒类不同,并且在滋味和性质上也相异。
马奶酒
云南满族的日常食俗云南满族是清代顺治十六年(年)随军迁入,这与京旗满族和驻防满族密切相关。云南的满族分布极散,以昆明市最多,其次为保山、普洱、德宏、曲靖、临沧、红河等市、州、县。保山的满族以瓦房乡的水沟洼村相对集中。主食玉米、大米,肉食以猪肉为主。
满族
满族人喜欢喝粥,常见的是红豆粥和绿豆粥。粥品中的名品,首数腊八粥和玉米粥。腊八粥,是先将红小豆、绿豆、杂芸豆、杂小豆及红枣熬成粥汤。待豆烂汤红后,再放入高粱、小米、黄米、薏仁米、菱角米、鸡头米、江米、大米。待粥熬至又稠又黏后,留出入器,然后将“粥果”包括去皮红枣、莲子、核桃仁、杏仁、去皮栗子、花生仁、瓜子仁、青梅、山楂条等拼摆于粥上。腊月初八亲友互赠腊八粥,以示一年劳动喜获丰收,并表示春节序幕开始,还表示团结之意。玉米粥又叫渣子粥,将玉米整粒去皮叫大渣子,稍微碾碎者叫小渣子,熬粥时将水煮沸,将渣子洗净放入,沸时用小火将渣子煮烂。煮时可兑入少许面碱,使粥黏稠,味香爽口。
腊八粥
满族将点心叫作饽饽,面食是他们的主食的一大部分,善制饽饽,闻名遐迩,史有“满点汉肴”之誉。满族饽饽主要特点是酥松、脆、软,选料十分讲究,操作有严格程序,特别讲究精细,品种繁多,适时应令。主要有:叶包饽饽、圆饼酸饽饽、豆面打糕、油炸搓条饽饽、蒸撒糕、驴打滚、萨其玛等。
满族饽饽
满族喜食香醇偏咸,酸带甜口味的食物。最爱吃的是酸菜、白肉、血肠火锅,满族的酸菜火锅别具特色,这是因为火锅大都用铜制作,酸菜下入后呈绿色,秀色可餐,酸、鲜、烫、咸,美味爽口,热气腾腾,周身热暖,其乐融融。满族普遍喜欢饮酒,一般家庭均能自酿。有汤子酒、烧酒、清酒、疆酒、松苓酒等。其中大部分用来祭祖,而尤以黄酒为多。
满族的血肠火锅
满族十分好客,如果来者是尊贵的客人,主人设宴必上火锅。而且是按“前飞后走、左鱼右虾”的规矩上,客人一看马上明白了主人的盛情。待客必有酒,饮酒方式独特,先吃菜饭,后传杯而饮。主人用大碗斟酒,轮番劝饮,客人双手捧起酒碗,一饮而尽。
云南保山市瓦房乡水沟洼村的满族主食为金银饭,即将大米和玉米混合蒸熟而食,闲时两餐,忙时三餐。肉食以猪肉为主,牛、羊、鸡肉为辅,喜吃生拌脊肉,是杀年猪必吃之肴。杀年猪宴客时,将猪肝、腰子、耳朵、尾巴、肚子等调入辣子、花椒、姜等混炒待客,平时则常吃炖肉。蔬菜既有种植的青菜、萝卜、瓜、土豆等,也采集山上的野菜,春夏采食的野菜上百种,秋、冬则主要采集野油菜。腌腊以萝卜丝、酸笋、菜花腌菜、干腌菜常见。萝卜丝鲊,是用萝卜丝与猪头肉入罐腌成。腌菜花,是将野生小油菜花入坛,淋入玉米稀浆腌酸而成。
金银饭
我是烹饪与营养老师——食悟者。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转发、点赞、收藏,喜欢食悟者文章的朋友可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