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晓晶
低温奶赛道正在日渐火热。尤其疫情以来,高品质乳制品需求随之上升。相比常温奶,低温奶因使用巴氏杀菌技术生产,保留了更多原奶中的活性物质、蛋白以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健康营养价值更高,饮用口感也更好。这一点,在行业内已达成共识,而阻碍国内低温奶发展的要素则在于保证“鲜活”的必需环节——冷链物流。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经营低温奶产品的企业数量已超过家,其中区域龙头乳企的低温奶增速达到了20%左右。低温奶品类成长速度是乳制品行业的近10倍。这也意味着,低温奶存在潜力巨大的发展空间。据了解,目前除光明、完达山、新希望、卫岗等传统企业外,伊利、蒙牛、君乐宝等都已经在此领域推出自己的产品。据此,乳业专家宋亮指出,未来5—10年巴氏奶市场格局会被改写。
低温奶的标签就是“健康”,因为低温杀菌保护了牛奶中的活性物质,保证了产品新鲜。因此鲜奶运输对运输温度、运输时效有着极高的要求。“完善的冷链体系已经成为乳企突围的制胜关键!”资深冷链专家郑淑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目前国内乳业的冷链体系面临的问题表示忧虑。
建“链”尚在基础层面
据郑淑坤介绍,目前我国乳业的冷链体系基本上以可视化的全程冷链物流系统为主,通过GPS等方式和手段,对仓储、配送等全部物流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基本确保了产品新鲜和安全,管理也实现了一定的全透明化、可视化。同时,负责运输酸奶的冷藏车要求车厢配置较高,即使出现断电、交通事故、车辆故障等特殊情况,车厢也能保持温度在3—5个小时不变。
“目前大品牌乳企会搭建自己的冷链体系,但是许多小企业还是以第三方冷链为主。”郑淑坤表示,在冷链配送各个环节中,从工厂至分仓的干线配送基本没有问题,配送重点也是难点主要是在城市配送环节。因为对于产品销售方,在服务为主、质量保障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是最为关键的。这方面,小公司有小公司的优势,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在终端收货上也是存在各种带有国内特色的收货方式。由于对冷链成本和销售份额的难以取舍,造成很多收货方视情况对产品区别对待。
“断链”问题较为严重
“目前,乳企的‘断链’问题还比较严重。”郑淑坤分析说,宏观上,原奶收集采用的车辆是否合规合理,这是外界人员所看不到的,需要工厂以及乳制品企业把住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和食品安全底线。微观上,在仓储与运输过程中,由于对乳制品特性了解不透彻、温控把关不严格,以及运输成本等问题,因此关闭制冷机的情况时有发生;而销售过程中,由于缺乏严格的管理,很多商超在销售时不能严格按照规定,“甚至存在户外销售的个例,这都极大影响了乳制品的质量。”郑淑坤指出,乳制品在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上“断链”尤为突出,特别是三四线城市,“乡村就更严重,农村超市把产品放在冷链条件下的,少之又少。”
另外,冷链物流温控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乳品对温度有很高的敏感度,特别是巴氏奶,在2℃—6℃的环境下可以保存1—7天。由于经巴氏消毒后的乳品仍存在小部分无害或有益、较耐热的细菌或细菌芽孢,一旦温度过高,这些细菌会快速繁殖,可以在短时间内让乳品变质。但目前冷链温控方式尚没有明显的改善。郑淑坤指出,除了GPS温控管理、提前预冷,在干线与支线车辆交接的过程中,温控一直是个难点,在终端销售环节显得尤为薄弱,非标准化现象普遍存在。“企业在温度监控环节目前都是后置的,不能实时发现温度异常。对此,大多数乳制品厂家是以高罚款金额来促使供应商加以重视。”郑淑坤强调,企业一定要把温度监控从被动变为主动管理,提前预知,实时同步监控。据其介绍,目前很多物流公司正在搭建TMS系统(运输管理系统),将G7物联、易流系统的数据汇总入系统内,配送车辆接到出车任务后,根据配送产品内容设定温度区间,超出温度立即报警,并以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