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我,你对盒马有意见吗?
错,又不是花的我的钱,跟我有毛线关系。
主要是因为盒马的架势最大,而且其对行业的影响力会起到巨大的导向作用,如果导向错了,那么是全行业的错误,最终就是全社会的成本浪费,俨然其实行业社会已经浪费了很多,发现,妈的,这生鲜新零售根本不是一般人家小门小户玩的。
价格是王道,全世界都一样所以说,盒马其实非常了不起,它其实是为全行业在找出路,虽然说这条出路根本不对。
就像当初的顺丰嘿客一样,王老板花了20多个亿啊,真金白银的一块砖一块砖的搬出来的钱啊,就这么悄无声息的扔进去没有一点声响的完了,其实,王老板是为全行业在摸索道路,但是后面很多的通达老板都认为自己比王卫牛逼,一个个的都钻了进去,但是结论是谁也没弄起来一个像模像样的东西。
Ok,言归正传,回到盒马鲜生的模式最终还是春梦一场这个主题上来!
super后面不都是上次说到了盒马是老板工程、组织有问题,今天来聊聊一个核心的东西,生鲜是否适合做创新。
中国的创业者、投资人动不动一张嘴就是我们进入了万亿市场,万亿市场啊!
哎呀妈啊,太唬人了!
不过,绝对是万亿市场,但是最主要的是跟你有啥关系,这才是最主要的!
先来看一下盒马的商品情况,进入盒马店铺,首先是临期品特价,接下来是鲜果蔬菜、然后是全球鱼虾蟹爆款、接着是大众熟知的水产、日配鲜奶、鲜肉、南北杂粮、米粉、粮油、冷冻(较少)、烘焙、烹饪、烧烤、日式生鱼片,一侧还有专供的处理区和餐饮区。
看完了上面的商品介绍后,我想请大家回想一下,全中国乃至于全世界有这样一家专门做生鲜日配的公司吗?
有,美国有一家叫全食的,wholefood,对不起,因为卖得贵,据说挺好的,说实话,大多数人其实只是听说而已,而我是真正去过,店面很漂亮很漂亮,真的,各种不同颜色的苹果分门别类的顺序堆叠那种梯形,真的很有视觉冲击感,抱歉,做不下去了,最终被亚马逊收了。亚马逊想的挺明白,自己发展线上,然后到店自提或者通过门店进行配送,其实,亚马逊纯属是被中国新零售模式给忽悠的,收购都快两年了吧,没有声音了!
还有一家,也许有杠精会说了,中国的永辉。拜托,大哥,请你到永辉的店里去看看,永辉真的是靠生鲜来赚钱吗,你去看看永辉真的只是卖生鲜的吗,生鲜只是永辉的噱头,它是靠日杂,靠招商来赚钱好吗,如果真的靠生鲜来赚钱,它和京东的合作最后为啥悄无声息了,为啥它自己的超级物种给剥离了?有毛病吗,自己是做生鲜的,然后再做一个生鲜的,虽然多了一些鲜奶和红酒以及日用的东西,所以你就知道永生根本不是一家生鲜超市好吗?
为什么没有任何一家是专营生鲜的大型连锁机构,各位,记住了,是大型连锁机构,不是专门卖菜的摊位和菜店、水果店啊。
说白了,根本原因就是“毛利不够”、其次“运营过难”,究其根本是“国计民生”。
首先说一下国计民生的事情。谁家会天天吃鲍鱼龙虾帝王蟹?谁家?所以说这都是噱头,风吹完了就完了!最终所有的东西都要回归到日常生活中来,你可以去体验、也可以去消费,但是不可能天天去那里消费,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家的锅碗瓢盆里面来,谁家都是过日子要算计的,中国有一句话“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会穷”,千万不要说现在的年轻人不会管这些的,错了,那是因为他没自己过日子呢,过着过着他就知道了,盒马真的不比别人便宜啊。这就是国计民生,所以,这一条就决定了你不可能卖出溢价来。
因此就到了“毛利不够”这个事情上来,中国的生鲜农产品的流通率按照五个层级来计算,假设原产地第一级是1元,每个层级往上加价,第二级、第三级基本上加价都在20%左右,第四级会到50%,第五级有可能会加到%,因为第五级要承担的更多内容,门店、店员、损耗、即期品处理、合规性税费,前面都可以偷漏税,最终价格有可能会到了4.5元。
很多人说的去中间环节就是要把2-4都干掉,自己直接从1-5,就像美国一样大生产、大流通,那么我们的价格是否可以直接就降到了2元、3元呢?抱歉!
这里面涉及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中国的传统多层级模式给人诟病的是损耗问题,但恰恰是这种多层级模式,让损耗给大家都分别承担了,而如果是一家从原产地直接到消费地的话,那就只能你自己一家来承担所有的损耗了,反而会造成给每个消费者造成更大的成本支出。这就是生鲜品毛利根本补贴不了单个企业的损耗问题,然而涉及国计民生的东西还解决不了多层级的问题,因此谁都没办法单独干这件事情。
那么,我们到底是否可以自己干呢,如果说非要干也成,那就必须要要养,养什么呢?养服务、养品质,那就是运营的事情了,在门店运营来说,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大家知道盒马的门店里有多少人吗,平米的标准店,前台+后台的人差不多有来人,其中人在内场,人外送员,内场人员是全职,外送员是靠提成,但是有基本工资啊!
我特想知道,我去店里卖菜凭啥要承担外送员的基本工资分摊?那我可以让盒马送过来,我为啥还要分摊内场人员的工资呢?你不纠结吗?
所以,纵观世界、中国商业史,横观国内外,没有任何一家是单独以生鲜为主导的连锁售卖机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一个“引流”的商品,“引流”啊,你非要生生的给做成“主流”。
先说说美国,大家去看看美国的沃尔玛和Costco,也是把生鲜、水果放在最里面,外面是什么,大堆的书籍、牛仔裤之类的,里面是鲜肉、水果和保健品;美国有点远,大家去近点的,上海,刚开的Costco,看看那个最里面的卖水果的、卖肉食的,diss一下,品太少,不过符合人家一贯风格,大批量少品类。
Costco的水果陈列最妈的无耻的就是ALDI,还号称全球最大的食品连锁机构(保准有人该说了,你不是说没有专门的食品连锁吗,抱歉,看清楚了,人家是食品,尤其是休食,这跟生鲜是俩概念好不?)到了上海改名阿尔迪,什么玩意啊!整个一个超级物种的扩大版而已,能不能做的专业点,不要那么精细化,做的就像在德国一样,粗犷一点,就那么不多的几个品,就是便宜,别学中国的新零售的道路,继续坚持自我,我绝得挺好的,所以我觉得阿尔迪最终只能悄悄走!
都一样其实,说回来,生鲜做不了超大规模的连锁机构的根本愿意就在于非标化。
通过这个来引流,然后通过标准来做定制,大幅的降低成本,这是超市同行的法则,谁也超不过这个法则,因为这是国计民生的东西!
--图片来自于百度